您的位置: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科室设置中医科科室动态详细

中医护理在失眠患者常见症候群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6-11 10:34:19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个体在生活、工作及家庭等多方面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失眠患者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且规模庞大,除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症外,失眠问题已成为困扰多数老年患者的重要健康难题。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与实践表明,中医护理在失眠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展现出显著疗效。通过系统总结对失眠患者不同症候群实施的特色中医护理疗法,旨在为失眠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以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的健康水平。

1 概述

失眠症是一种以入睡困难、夜间频繁觉醒、早醒、睡眠质量显著下降为主要表现,并伴有日间疲劳、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的睡眠障碍。其病因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从生理角度来看,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神经调节功能逐渐衰退;心理层面,工作压力大、焦虑、孤独感、对健康的担忧等情绪因素易引发失眠;环境因素方面,睡眠环境的改变、噪音干扰等也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失眠不仅严重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失眠患者应作为重点健康照护对象。

在西医治疗领域,镇静催眠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虽在短期内对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易导致耐药性和药物成瘾性,同时可能引发共济失调、睡眠行为紊乱、乏力等不良反应。与之相对,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为指导,融合预防、保健、康复及医疗实践,运用传统中医技术和方法,对患者或亚健康人群进行整体性、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应用学科。在改善患者失眠症状,降低因失眠引发其他疾病的风险,提高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常见失眠中医分群及特色护理疗法

2.1 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失眠主要因长期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致使气血生成不足,心神失于濡养。临床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同时伴有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中医护理疗法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在失眠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包括耳穴贴压、中药足浴、穴位贴敷等。相关研究表明,耳穴压贴疗法针对亚健康心脾两虚型失眠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中药足浴通过药物的温热刺激与药效渗透,能够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状,不仅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穴位贴敷可显著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2 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肾阴亏虚,无法上济于心,导致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患者常出现心烦不眠、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象表现为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中医护理疗法

中药汤剂——加味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汤是在经典酸枣仁汤基础上,配伍知母、黄柏、生地黄、百合、远志等滋阴降火、安神定志药物而成。临床研究显示,该方剂在治疗阴虚火旺型焦虑性失眠障碍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焦虑状态评分,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汤剂联合针刺:黄连阿胶汤在阴虚火旺型失眠治疗中已显示出较好疗效,联合穴位针刺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加味黄连阿胶汤结合“治神针法”在改善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睡眠状况方面效果显著,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使用及睡眠障碍等7个评估维度上,均优于单独使用加味黄连阿胶汤。

2.3 肝郁化火型

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扰动心神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目赤耳鸣、大便干结等症状。

中医特色护理疗法

中药汤剂——疏肝解郁方:疏肝解郁方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解郁安神助眠的功效。临床实践表明,疏肝解郁安神方与艾司唑仑联合使用,可显著提升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耳穴压豆联合安神方耳穴压豆在失眠治疗中效果良好,与安神法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例如,在耳穴压豆基础上联合毛氏安神方(在逍遥散基础上加丹皮、栀子、八月扎、琥珀、柏子仁、豆蔻、神曲,减甘草、生姜)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可有效提升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2.4 心肾不交型

心肾不交型失眠是由于肾阴亏虚,不能制约心火,导致心火偏亢,水火失济。患者常见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男性可出现遗精,女性则可能表现为月经不调。

中医特色护理

耳部铜板刮痧及耳穴压豆:耳部铜板刮痧时,重点刮拭双耳神门、枕、皮质下、心、肾及耳背心等耳穴,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同时,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神门、枕、皮质下、心、肾等耳部穴位。研究显示,耳部铜砭刮痧联合耳穴埋豆在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方面优势明显。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选取耳部神门、肾、肝、脾、心、交感等穴位,配合按摩百会、太阳、印堂、风池、头维等头部穴位,采用补法顺时针按揉,每日睡前进行,每次约半小时,连续治疗14天。临床研究及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治愈率较高,深受患者认可,与现有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艾灸:相关研究表明,对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患者采用艾灸百会、涌泉穴结合加味交泰丸治疗,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2.5 痰热内扰型

痰热内扰型失眠主要因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上扰心神所致。患者表现为失眠头重、胸闷痰多、恶心嗳气、心烦口苦,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中医特色护理疗法

刮痧疗法中的虎符铜砭刮痧对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具有显著干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等指标,同时提升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护理特色疗法在失眠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尤其是耳穴埋豆等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睡眠障碍,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技术在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医院的护理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失眠患者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存在中医工作人员不足、专业中医护理人员匮乏等问题,这些均需引起继续关注。

供稿

中医科 林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