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秦牧教授的指导下,赵增光副主任、肖猛医生成功为一名女性患者完成三维ICE指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手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是心血管内科又一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科室在心脏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
手术开始前上海市胸科医院秦牧教授就《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选择》《ICE在房颤中的使用价值》,与心内科全体医生,护士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术中,左心耳血栓筛查、食道及左心房模型建立、压力导管消融等全程在ICE监护引导下进行,并应用ICE全程检测心包,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并且手术全程极低射线,减少了患者及术者X线的照射剂量,做到了真正的安全“绿色”电生理。
“三维”心脏内超声指导射频消融手术的优势
目前的射频消融,医生需要利用X线和三维标测系统,大致判断导管在心脏中的位置,而不能直接看到导管是否真正贴靠在目标结构上。心腔内超声技术(ICE)可以帮助介入医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心脏里面的结构,还可以更加精确地定位消融导管的位置,为射频消融术提供了强大的指导作用。
由于可以实时获知心腔内的情况,心腔内超声可以像透视一样实时指导消融的全过程,可以实时显示导管贴靠的情况,显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心腔内超声还能实时监测术中心腔内的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该项技术用于复杂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消融治疗时,通过“三维”超声导管可以精准的构建左房的模型和特殊结构,能指导术者进行安全有效的消融治疗,对于一些复杂的室性手术,比如乳头肌室早,室间隔室早等特殊病例,“三维”超声导管能有效的构建出心室的特殊结构,指导术者进行有效靶点的精准消融,大大提升了复杂室性手术的成功率。
此外,使用心腔内超声技术还可以有效减少X线的用量,可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的房颤患者提供更舒适的治疗体验。所以说心脏内超声成像(ICE),尤其是“三维”超声技术的普及,给在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方便。
什么是房颤?
房颤——就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心房无规律地,快速跳动,心房率能达到350-600次/分,房颤发生时,快而且不整齐的电信号引起右心房和左心房出现颤动,无法正常收缩,心房中的血液不能完全进入心室,心房和心室不能正常协调工作。
房颤时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慌、气短、胸痛、疲劳、运动能力下降、头晕、晕厥等。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房颤时没有不适的感觉,尤其在心率不快时或房颤持续的时间较长时。也正因如此,房颤会被很多患者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房颤有两个最主要的危害:引起脑卒中和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内的血液不能完全输送到心室内,这些滞留的血液就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到达脑部,阻塞脑部的血管,造成缺血性卒中。长期的房颤会使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对已有心绞痛的患者,房颤使原有的心绞痛症状加重心慌气短、胸闷、乏力,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新发的房颤往往呈阵发性,如果置之不理,随着时间延长可能会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从而增加治疗难度。
房颤的治疗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部分缓解房颤的症状,需长期服用。
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微创介入手术,将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放置到心脏内,以射频能量的方式消融或隔离病灶。无需开刀、缝线,一般情况下,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随着手术新技术的开展,安全性和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供稿:心血管内科 赵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