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里,我们常看到医生大喊“快输血” 抢救病人的场景。现实中,输血确实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手段,但它可不是 “抽血、打针” 这么简单,关于它的 “秘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了解。
一、哪些情况需要输血?
输血绝非随意而为之,它是经过医生严格评估后的医疗决策。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输血可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一)急性失血:严重外伤、产后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导致大量失血,短时间内人体无法代偿。
(二)慢性贫血:长期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人体无法正常生成足够红细胞。
(三)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肝脏疾病等患者因凝血因子缺乏,容易出血不止。
(四)特殊手术:心脏搭桥、器官移植等大型手术,因手术复杂、出血风险高,往往需要提前备血,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失血情况。
二、输血前的“层层关卡”
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从血液采集到输入患者体内,要经历多道严格程序:
(一)献血者筛选:血站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和初步检查,包括年龄、体重、血压、病史等,排除有传染病风险或身体不适的人群。然后进行血液检测:采集后的血液需进行两次严格检测,除了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原体筛查,还会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窗口期” 感染风险。
(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输血前,输血科医生会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并做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血型相容,避免发生溶血反应。
三、输血过程中的安全防线
即使完成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仍需谨慎对待:
(一)严格核对:护士会在床边再次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才开始输血。
(二)密切观察:输血初期,医护人员会缓慢输注,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成分输血:现代输血倡导“缺什么补什么” 的成分输血理念。比如,仅需补充红细胞的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即可,既减少了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四、输血真的百分百安全吗?
虽然现代输血技术已十分成熟,但仍存在极小概率的风险:
(一)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血液中的蛋白质等成分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喉头水肿等,一般通过抗过敏治疗可缓解。
(二)发热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较为常见,多因血液制品中存在致热原,或患者体内存在白细胞抗体,对症处理后症状通常会消失。
(三)感染风险:尽管血液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但仍无法完全排除“窗口期” 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
每一次输血,都是生命的接力;每一袋血液,都承载着献血者的爱心。了解输血知识,既能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也能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项医疗技术。如果你身体健康,不妨定期参与无偿献血,用自己的热血为他人点亮生命之光。
供稿
输血科 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