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护士站的电子屏兀自清醒,跳动的肌酐值是这片寂静里最固执的节拍。我拿着体温计走向13床,张阿姨正凝望着窗外,晨雾悄然凝结在她鬓角的银丝上——那是长年透析患者特有的、带着凉意的“晨霜”。
“张阿姨,今儿气色看着挺好。”我轻声说着,替她掖好被角。指尖不经意触到她手腕上密布的针眼,那触感,像拂过一片在风雨中浸透、脉络分明的枯叶。忽然,她苍老的手覆上我的手背:“小范,你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等到孙子考上重点中学那天吗?”
监护仪的滴答声在安静的病房里格外清晰。这句话,瞬间将我拉回三个月前。那时的张阿姨,像一只受伤的刺猬,总把自己蒙在被子里,透析管路稍有动静就惊惶失措,连护工换床单都异常艰难。转折点,是在一个夜班。我无意间撞见她正偷偷摩挲着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一张穿校服的少年照片,照片背面,是孩子歪歪扭扭却无比真挚的笔迹:“奶奶加油!”
自那以后,每一次透析,我都带着科室里那个承载着无数心声的“故事本”,坐在她床边。时光在血透机的嗡鸣中流淌,张阿姨的话匣子也慢慢打开了。她会说起年轻时在纺织厂当标兵时的意气风发,会笑着回忆老伴总是偷偷把肉埋在碗底的小动作,更会带着掩不住的骄傲念叨孙子上次视频通话时,炫耀自己又长高了两厘米的可爱模样……奇妙的是,当她沉浸在讲述中时,手臂上的留置针似乎不再那么狰狞,连那冰冷的透析机嗡鸣,也仿佛被赋予了某种温柔的韵律。
上周三,透析结束前,她忽然神秘地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是一双亲手缝制的鞋垫,上面用彩线绣着几朵歪歪扭扭却充满生机的向日葵。“看你成天来回跑,脚该疼了。”她递过来,眼神里带着一丝羞涩的期待。那针脚,诚然像她透析时忽高忽低的血压线,不够规整,但那向日葵的金黄色泽,却比任何一张检验报告单上的数值,都更清晰地传递着一种顽强生长的力量,一种对生活的炽热渴望。
此刻,清晨的风拂过,轻轻掀起病房的窗帘。我看着张阿姨拿起手机,给孙子发语音消息。她的声音还带着透析后的虚弱,却字字清晰,闪烁着一种近乎纯粹的温暖光芒。这一刻,我无比清晰地感知到:护理的真谛,从来不是与冰冷数值的枯燥拉锯,而是当我们愿意俯下身,用耳朵贴近,用心去倾听——倾听那些在病痛褶皱里顽强生长着的、对这个世界最朴素也最坚韧的温柔执念。
走廊尽头的公示栏里,本月的“服务明星”照片焕然一新。然而,在我心中,最璀璨的星光,从不曾悬挂于墙上。它们恒久地闪烁在那些被我们轻轻握住、带着生命体温的手心里,它们无声地流淌在每一个被真诚倾听、被温柔照拂的清晨与黄昏里。那是叙事护理开出的花,是我们在疾病阴霾中,与患者共同点燃的、永不熄灭的心灯。
供稿
肾内风湿免疫科 范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