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会把牙齿洗松
洗牙会让牙缝变大
洗牙会把牙齿洗裂
洗牙会感染艾滋病,梅毒....
关于洁牙的传言层出不穷,让很多人对“洗牙”这件事充满怀疑,充满抵触。但事实上,这些你深信不疑的“洗牙常识”正悄然“掏空”你的口腔。今天,我们一次来拆穿这些误区,帮你建立正确的洁牙认知。
误区一:洗牙会导致牙缝变大
错!牙缝变大不是洗牙的锅!牙结石长期堆积在牙缝里,像‘水泥’一样填满缝隙,还会压迫牙龈导致发炎萎缩。你会觉得‘牙齿无缝’,其实是被牙结石‘糊住了’。洗牙清除牙结石后,原本被堵住的缝隙露出来,加上牙龈消肿,牙齿‘原形毕露’——这才是牙缝变大的真相!这说明你早该洗牙了。记住:洗牙就像给房间做大扫除,清走垃圾后,房间自然显得更宽敞。
误区二:洗牙会导致牙齿松动
错!牙齿松动和洗牙无关!松动是因为牙周炎等疾病破坏了牙齿的‘地基’(牙槽骨)。洗牙前你没觉得松,是因为牙结石像‘水泥’一样裹住牙齿,掩盖了松动。洗牙清掉‘水泥’后,牙齿露出本来面目——这才是它真实的松动程度!如果不及时洗牙,牙结石里的细菌会继续‘啃食’牙槽骨,等你发现牙齿松得厉害时,可能已经晚了。
误区三:洗牙会损伤牙釉质
几乎不会!健康牙釉质非常坚硬,规范洗牙不会伤它。洗牙用超声波等器械主要清理牙结石、菌斑和色素,操作得当的话,牙釉质完好无损。但如果去不正规机构,设备差、医生操作粗暴,可能划伤牙釉质——所以选正规口腔机构和专业医生是关键!
误区四:洗牙后牙齿会变白
错!洗牙不美白!洗牙是‘打扫卫生’,美白是‘装修’。它能清除牙菌斑、牙结石、茶渍烟斑,让牙齿回到原本的颜色(比如黄牙洗完可能变白一点,但那是恢复本色)。想真正美白?得靠冷光美白、贴面这些专门手段。
误区五:洗牙会导致牙齿敏感
错!洗牙后敏感是暂时的!牙齿敏感多因牙龈萎缩、蛀牙等。但洗牙后突然敏感?因为牙结石像‘棉袄’裹住牙齿,脱掉后牙齿暴露,遇到冷热酸甜会‘打哆嗦’——这是暂时的!1-2周内会慢慢缓解。洗牙次数多了,牙齿适应后敏感会减轻。但如果本身有牙周炎、牙龈萎缩,牙本质暴露多,敏感可能更明显——这其实是提醒你:牙齿该治疗了!
误区六:刷牙认真就不需要洗牙
错!刷牙再认真,也刷不掉牙结石!刷牙能清理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但牙结石长在牙龈下、牙缝里,刷牙根本够不着!这些脏东西必须靠洗牙才能清除。
误区七:健康牙齿不需要洗牙
大错特错!健康牙齿也需要洗牙!就算牙齿现在看起来好好的,日常饮食和口腔里的细菌也会不断形成菌斑,时间久了变成牙结石。定期洗牙能防牙结石、防牙周病,守住口腔健康。在发达国家,洗牙是常规保健,每年1-2次找牙医洗牙。而且洗牙时,医生会全面检查口腔,能早发现龋齿、牙龈问题等——早治疗更简单、更省钱!等有症状再治,可能已经晚了。
洁牙的注意事项:
选正规机构!别贪便宜去小诊所!艾滋病、梅毒、乙肝等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可能通过不规范的洁牙操作感染。正规机构的医生经过专业培训,设备严格消毒,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保证安全和效果。
洗牙前,如实告诉医生你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一定要提前说。比如装心脏起搏器的人,某些超声波洁牙机可能干扰起搏器;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慢、易感染,医生会调整方案或提前预防。
避开特殊时期:女性尽量不在月经期洗牙——经期抵抗力低、凝血功能变化,可能出血多或感染。孕期非必要不建议孕早期(前3个月)和孕晚期(后3个月)洗牙,避免刺激引发流产或早产。
洁牙后饮食注意:
洁牙后的1-2天内,应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过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因为洁牙后牙齿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敏感,这些刺激性食物会加重敏感症状。比如刚洁完牙就吃冰淇淋,牙齿会感觉很酸痛。同时,也要避免食用容易染色的食物,如咖啡、浓茶、巧克力、蓝莓等,以免牙齿再次被染色。
供稿:口腔科 刘萍
审核:口腔科 尹鸿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