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身体里的“微量”巨人
想象一下,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除了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宏量元素,如碳、氢、氧、氮、钙、磷、镁等),还需要一些“特殊”的螺丝钉、润滑剂、催化剂。这些“特殊”成分需求量极少,可能只占我们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下,但缺了它们,大厦就可能不稳、运转不灵,甚至出现严重问题——它们就是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的化学元素。与宏量元素(如碳、氢、氧、氮等)相比,它们的需求量微不足道,但作用却不容小觑。常见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铜、镁、钙、锰、硒、碘、钴、钼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微量元素在忙什么?
每一种必需微量元素都是我们身体这台精密机器中不可或缺的“零件”:
1. 酶的“心脏”:许多微量元素(如锌、铜、铁、硒、锰)是体内数百种酶的核心组成部分(称为“辅因子”或“激活剂”)。没有它们,酶就失去活性,新陈代谢(能量产生、解毒、营养转化等)就会停滞或紊乱。
2. 激素的“信使”: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原料,缺碘会导致“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和智力发育障碍。铬则参与胰岛素的作用,影响血糖调节。
3. 氧气的“搬运工”: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全身每一个细胞。缺铁会导致贫血,让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4. 免疫的“卫士”:锌、硒、铜等元素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它们帮助身体制造免疫细胞、抗体,对抗病毒细菌入侵。缺锌的孩子更容易反复感冒腹泻。
5. 生长的“引擎”:锌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伤口愈合、生殖功能都至关重要。孕妇缺锌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6. 抗氧化“盾牌”:硒、铜、锌、锰等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系统(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键成分,它们像“清道夫”一样清除有害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如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
7. 骨骼牙齿的“加固剂”:氟有助于强化牙釉质,预防龋齿;锰参与骨骼的形成。
平衡才是王道:缺乏与过量的烦恼
微量元素虽好,但讲究一个“平衡”:
缺乏的危害:
缺铁:贫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
缺锌:生长发育迟缓、味觉嗅觉减退、食欲不振、伤口愈合慢、反复感染、脱发。
缺碘:甲状腺肿、儿童智力低下(克汀病)、孕妇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
缺硒:可能增加克山病(一种地方性心肌病)、大骨节病风险,免疫力下降。
缺钙:可导致骨质疏松、骨软化症、佝偻病、手足抽搐等疾病。
缺镁:肌肉痉挛、心律不齐、疲劳焦虑。
缺铜:可能导致贫血、白细胞减少;
缺铬:可能影响糖代谢等。
过量的风险
盲目、过量补充同样危险!铁过量可能损伤肝脏、心脏;锌过量会抑制铜吸收,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硒过量会引起脱发、指甲变形、胃肠道不适甚至神经系统损伤;氟过量导致氟斑牙、氟骨症;钙过量会引起肾结石、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问题;镁过多抑制神经肌肉和心脏功能等。
如何守护“微量”平衡?
1. 均衡饮食是基石:食物是微量元素的最佳来源
铁:红肉(猪牛羊)、动物血、肝脏、蛋黄、深绿色蔬菜(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锌:牡蛎等贝壳类海产品、红肉、肝脏、坚果、豆类。
碘:加碘盐、海带、紫菜、海鱼。
硒:巴西坚果(含量极高,注意适量)、海产品、动物内脏、肉类、蛋类。
铜:肝脏、贝类、坚果、种子、全谷物。
铬:全谷物、肉类、啤酒酵母(少量)、西蓝花。
钙:乳制品、深绿色叶菜、豆制品、坚果、水产品等(搭配维生素D促进吸收)。
记住:食物多样化,荤素搭配,粗细结合,是预防微量元素缺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2.特殊人群需关注
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对铁、锌等需求高。
孕妇乳母:负担胎儿/婴儿营养,铁、锌、碘、硒等需求增加。
老年人:吸收功能可能下降,需注意锌、硒等的摄入。
素食者:需注意铁、锌的吸收(植物性来源吸收率较低)。
慢性病患者:如消化系统疾病(影响吸收)、肾病(影响排泄)。
3. 理性看待检测
没有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一般不需要常规检测所有微量元素。如果担心缺乏或有相关症状(如长期乏力、食欲差、脱发、反复感染、儿童生长迟缓等),应咨询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检测以及检测哪些项目。一旦确诊某种微量元素缺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并定期复查监测效果和安全性。切勿自行随意购买保健品长期大量服用。
微量元素,虽名“微量”,却是生命健康的“重”要基石。它们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巨大作用。了解它们,重视饮食均衡,科学看待检测与补充,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一环。检验科工作人员用精密的仪器和专业的技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是医生诊断和您了解自身营养状况的“火眼金睛”。保持均衡饮食,如有疑问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让体内的“微量”元素们和谐运作,共同守护您的健康。
供稿
检验科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