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血钙明明正常,怎么还会骨质疏松?”
50岁的陈阿姨每天喝牛奶、吃钙片,体检报告上的血清钙数值也一直在正常范围内,可骨密度检查却提示她已属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钙的真相:血清钙正常,并不代表身体真的不缺钙。想要看清这一点,还需要关注另一个更全面的指标——全血微量元素钙。
血清钙为什么会“说谎”?
人体中超过99%的钙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只有不到1%的钙存在于血液中,也就是我们常测的“血清钙”。这极少部分的血钙就像仓库门口的保安,虽然必不可少,却无法真实反映整个仓库的库存情况。
人体有一套强大的血钙稳定机制:无论日常钙摄入是否充足,血液中的钙浓度必须维持稳定。一旦血钙不足,身体就会自动从骨骼中调动钙质来补充。因此,即使骨钙已持续流失多年,血清钙检测结果可能依然显示“正常”。
例如,一些长期熬夜、常喝碳酸饮料的人,明明经常腿抽筋——这是典型的缺钙表现,但他们的血清钙检测却可能完全正常。
全血钙检测:更全面的钙状况评估
与血清钙不同,全血微量元素钙检测不仅测量血液中的钙,还会分析血细胞(如红细胞)内的钙含量。由于红细胞的寿命可达120天,全血钙能反映出过去3–4个月内身体的钙代谢趋势,更接近真实的钙储备情况。
此外,全血微量元素检测还可同步分析镁、锌等其他关键元素,帮助我们更全面理解钙的代谢环境。例如:
镁不足时,钙易沉积在软组织和血管壁,反而增加健康风险;
锌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效率,即使补充大量钙片也难以起效。
哪些人尤其需要做全血微量元素检测?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即使血清钙正常,也建议进一步做全血微量元素检测:
青少年:夜间磨牙、生长痛、注意力不集中;
孕产妇:腿抽筋、牙齿松动、指甲易断裂;
中老年人:尤其是已出现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甲亢患者,若反复发生骨折更应警惕。
科学补钙,还需多维度评估
全血微量元素检测能提供更深入的参考,但它也不是唯一依据。全面评估钙营养状况,还应结合:
临床症状;
影像学检查(如骨密度检测);
医生的综合判断。
总而言之,血清钙就像钱包里的现金,看不出全部家底;而全血钙更像是一份家庭资产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你的“钙家底”。建议下次体检时,将全血微量元素检测纳入清单,更科学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供稿
检验科 侯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