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其正常运转需求。心脏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维持着机体循环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从而保障血液在体内的循环。正常运转的心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任何影响心脏功能的问题都可能对整个机体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持心脏健康,是维持人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等发生改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心脏相关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提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最为明显,这对人们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心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保障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
其中,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无创伤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医生可以对患者心脏功能与节律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问题,在心脏疾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一个完整心跳周期内的电活动变化,并将其变化转化为不同的波形展示出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P波:此波代表心房肌肉去极化的过程,即心房收缩的信号。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一个小的正向波,持续时间在0.06-0.12s之间,其正常形态和时程可以反映心房功能状态和传导情况。
(2)QRS波群:此波群表示心室肌肉去极化的过程,即心室收缩的信号。QRS波群由Q波、R波、S波三个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QRS波群持续时间在0.06-0.10s之间,其形态、幅度和持续时间可反映心室肌肉兴奋和传导情况。
(3)ST段:是指QRS波群与T波之间连接的水平段,代表为心室肌肉的舒张阶段。正常情况下ST段为水平的,当心肌出现缺血或梗死时则可能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在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诊断中可发挥重要价值。
(4)T波:此波表示心室肌肉复极化(由兴奋状态恢复至静息状态)的过程,通常为正向波,可反映心脏充分舒张和复极化情况。当T波倒置或异常形态则可能提示心肌梗死、心室肥大、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心电图可检查的疾病类型
心电图可检查多种心脏疾病,具有检查简便、快捷、无创性、适用性广、可重复性等诸多特点,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电图可检查的心脏疾病大致有以下几种:
(1)心律失常:心电图通常被用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的检测和诊断,例如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早搏等,通过显示心脏搏动的节律性和规律性,有助明确患者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
(2)心肌缺血:心电图可有效检测和评估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包括稳定性心绞痛、非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当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Q波增深等异常改变,有助于明确患者心肌缺血状况。
(3)心肌梗死: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工具。心肌梗死往往伴随冠状动脉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中断,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抬高、Q波增深等改变,在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有良好价值。
(4)心室肥厚:心电图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室肥厚的现象,包括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心电图可表现为QRS波群增宽、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5)传导阻滞:心电图可有效显示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等。而传导阻滞可导致心脏电冲动在传导系统中受阻或延迟,对患者心脏功能影响巨大。
(6)心脏肥大:心电图可为心脏肥大的患者评估提供可靠线索。心脏肥大通常因心脏病、高血压等因素导致,心电图检查可呈现出心室肥大、心房肥大的特征,有助于心脏肥大的检测与诊断。
总结
心脏健康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当感到心脏不适时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及患者临床表现可评估患者心脏状态,从而采取措施积极预防或控制疾病,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危害自身健康。
供稿:心电图室 王平、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