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及超声检查的普及,普通人群胆囊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因此会感到焦虑,害怕手术切除胆囊,担心发展为胆囊癌,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息肉都需要手术切除。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的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病理上可分为两种类型,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它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还有少见的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
(图中所示的黄色颗粒样物为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胆囊息肉形成的机制异常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包括: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胆固醇代谢障碍、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和结石的机械性损伤、饮食不规律、吸烟和饮酒、经常吃高脂肪食物等。一般无明显症状,多由体检超声检查发现,少数人可有与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类似的症状,如右上腹轻度不适、疼痛、右肩部放射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胆囊息肉如何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胆囊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目前,临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超声来检查,在超声检查中可显示:胆囊壁息肉样病变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息肉样病变后方无声影,可单发或多发,较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可显示有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检查并不能准确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质,对于较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或怀疑恶变者,可通过超声造影、增强CT或磁共振等检查与胆囊腺瘤、胆囊癌相鉴别。
胆囊息肉如何治疗?
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病变和其它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无症状的病人有以下情况仍考虑手术治疗:直径超过1厘米的单个息肉、连续超声检查发现息肉明显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地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患者如无上述情况,应每6月复查超声检查一次,并到肝胆外科门诊随诊。
如何预防胆囊息肉?
合理饮食,少吃油炸食物,控制胆固醇摄入,如用植物油烹调饭菜,烹调上以炖、烩、蒸为主,忌煎炸;多进食瘦肉、鸡、鱼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叶酸、纤维素、抗坏血酸以及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此外大蒜和洋葱(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甲硫氨酸、 维生素 A、烯丙基硫化物等)对胆囊息肉有预防作用。定期超声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供稿
肝胆外科 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