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37岁的肥胖男性,因10余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干咳,伴气促,胸痛,食欲下降,诊所输液无好转,急诊科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收入我院全科医学科。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胸部CT显示双肺散在炎变,部分实变。考虑到春季流感高发,首先做了病毒相关检查,甲流、乙流均为(-),但患者病情并未出现好转,血氧饱和度下降,紧急气管插管后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
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时烦躁不安,血氧饱和度只有60%,立即带上有创呼吸机并调整为控制通气,哌拉西林舒巴坦+莫西沙星抗感染,间断俯卧位通气,控制血糖血压,维持内环境,对症支持治疗。完善痰液涂片+培养+NGS检查。NGS结果提示一种特殊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鹦鹉热重症患者死亡率可达10%-20%,及时抗感染和呼吸支持是关键。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高流量吸氧2天后过渡到鼻导管吸氧。复查胸部CT较前有明显好转。患者已经顺利转出重症医学科。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鹦鹉热衣原体不仅存在鹦鹉身上,鸽子、鸡、鸭等190余种鸟类和禽类,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携带。最初这种病在鹦鹉爱好者中比较多见,所以叫“鹦鹉热”。鹦鹉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但发病率在35-55岁的中年人群中达到高峰。潜伏期为5~21天(最短3天,最长可达 45天)。鹦鹉热的严重程度从类似流感的轻微症状到危及生命的严重肺炎等,以发热、头痛、肌痛、干咳、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症状,偶尔可发生系统性并发症,如心肌炎、脑炎、心内膜炎与肝炎、肝脾肿大等。
鹦鹉热的表现
鹦鹉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有增多。约有50%~95%患者胸片显示为片状、云絮状、结节状或粟粒状阴影,由肺门部向外呈楔形或扇形扩大,也可表现为大叶性肺炎。鹦鹉热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不一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针对性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鹦鹉热的传播途径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需氧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鸟类是主要宿主,鸽子、雀、鸭子、鹅也可能是人类感染的来源。人在被病鸟啄伤、抓伤或者屠宰拔毛时,就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就算没有主动直接接触,居住或工作的环境旁有很多鸟禽类,吸入了病鸟的干燥粪便、羽毛或呼吸道分泌物的气溶胶,也有可能被传染。
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在死亡前48小时内,多严重咳嗽,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可造成周围人员的感染。
鹦鹉热的预防
如果所处环境可能会接触鸟类,需注意预防“鹦鹉热”,特别是接触禽鸟后,必须要及时洗手。
从事禽类运输、售卖、宰杀等工作的人群,应正确佩戴口罩,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
买鸡、鸭、鹅等活禽的时候,要保持一定距离;烹饪的时候,要彻底煮熟。
如果在接触禽鸟后,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并告知禽鸟类接触史,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
供稿
重症医学科 方萍